Elisa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显色淡,灵敏度偏低 1 试剂盒未充分平衡 试剂盒从2~8℃冰箱取出后打开盒盖,于室温平衡至少20分钟,确保所有试剂已平衡至室温(约25℃)
2 样品不适合做ELISA检测 样品一般选择培养上清、血清、血浆。其他样品形式可能不适合做ELISA检测或者需要优化检测的条件(例如稀释液的成分)
3 酶标板在贮存或洗后拍干时过分干燥 防止板过于干燥
4 包被抗体遭到破坏 操作温和,移液枪不能碰到孔底
5 样本和抗体孵育条件不合适 按照说明书条件,建议孵育过程中全程振荡孵育。
6 洗涤浸泡时间过长 按照说明书操作。勿人为增加浸泡时间;
7 偶联HRP试剂污染 弃去试剂,重新配置
8 错误的稀释偶联HRP试剂 弃去试剂,重新配置
9 TMB底物孵育时间过短,因非人为因素影响,需要优化孵育时间 确定合适的孵育时间:人为判定-最高浓度的标准品出现深蓝色;S4-5有淡蓝色;机器判定620 nm波长下测定OD值达到0.6-0.65
10 样本浓度过高或存在基质效应 建议做不同稀释倍数,确认样本最佳稀释倍数。
11 酶标仪滤光片设置有问题或者波长选择不对 确认仪器设置及选择正确的波长检测。
12 酶标板不适合做ELISA 不能使用细胞培养板,建议使用ELISA专用高吸附力板子。
背景深,全部呈有色(通常的Elisa背景值OD<0.2) 1 洗涤不充分,洗后未拍干,样品中其它成分残留或酶标记物残留 洗液准确配制;充分洗涤,静置15秒,彻底拍干。加样或加酶拍板的滤纸应弃去不用,不要反复使用,否则易造成污染。
2 底物污染,未避光保存,出现颜色 弃去底物,重新配置
3 样品稀释液污染 弃去稀释液,重新配置
4 吸头重复使用,未洗净或消毒不彻底 吸头尽可能一次性使用
5 不正确的孵育时间,温度(尤其是底物孵育的时间) 最为常用的温育温度有37℃和室温,其次是43℃和2~8℃。完全按照说明书要求。
6 偶联抗体(streptavidin-HRP)浓度过高 按照说明书调整到最佳的浓度
7 ELISA板子不正确的贮存 酶标板贮存于2-8 ℃;使用结合力低点的Elisa板
8 没有正确封闭 在标准品稀释液中加入动物蛋白或延长封闭时间
9 样本溶血严重 建议使用非溶血或轻微溶血样本,严重溶血样本会导致背景偏高。
重复性不佳,高CV值 1 样品不均一 加样前充分混匀样品,取样确保移液位置一致;
2 包被板表面遭到破坏 洗板加样时尽量小心,避免破坏板的包被表面
3 孔与孔之间的交叉污染 孵育后取下盖子小心操作,避免孔与孔的污染;封板膜不能重复使用
4 加样量不一致 样品稀释前应充分混匀,尽可能使用同一移液器并装紧吸嘴
5 边缘效应(外周孔显色较中心孔深) 孵育时尽量100 rpm旋转混匀
6 微量加样不准确 保证微量加样的准确性和均一性
7 不正确的洗涤 洗液准确配制;充分洗涤,静置15秒,确定每一步的洗涤
出现白板,阳性对照不显色 1 显色液变质 更换新的显色液
2 洗涤液配制有误 请按说明书所示稀释倍数配制
3 未加酶结合物而认为已加入 注意不要漏加
4 终止液误作洗涤液稀释或当底物液使用 每次加液前均应看清标签
5 标准品稀释方法错误/或标准品有问题 请按照说明书所示配置说明书,注意单位和稀释倍数
6 不同试剂盒或不同批号的试剂混用 建议使用同批次试剂盒。不能混用不同试剂盒或不同批号的试剂。
不正常的标准曲线 1 错误的方法重悬标准品 加入正确量的溶液重悬标准品,重悬充分
2 标准品稀释错误 按照说明书要求稀释标准品
3 标准品污染 使用一次性的灭菌吸头, 标准品贮存于2-8 ℃
4 错误的倍比稀释步骤 按照说明书倍比稀释标准品
5 波长选择错误 TMB为底物和以OPD为底物的试剂盒均有使用,而 前者比色波长为450nm,后者为492nm。双波长比色分析优于单波长。
6 标准品混用 不同批号试剂勿混用
7 试剂盒在运输途中时间太长,温度太高,标准品失活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,夏季应放冰块降温
8 ELISA未终止而直接检测450nm和620nm TMB显色需终止后检测,否则会出现620nm比450nm读数高的现象。(数值仍有梯度规律)
样品或标准品OD超出正常范围 1 错误的样品或标准品的稀释 完全按照说明书稀释
2 偶联抗体浓度过高 按照说明书调整到最佳的浓度
3 TMB底物孵育时间过长 调整到合适的孵育时间
4 样品或标准品污染 避免污染
5 错误的孵育时间或温度